上海市一医院洪江教授:老年人心血管病有点特别,“健康养老”要拥抱慢病管理未来 | 健康老龄话

发布于 2021-11-25 17:57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编者按:在全世界,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已超过10亿,并将在2050年占据全球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当全球老龄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加速,“健康老龄化”也成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的未来关注焦点。在“健康老龄话”专题中,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对话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老龄问题专家,从科学、医学、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等不同角度,向读者们呈现意见领袖的思考。


在今天的这篇访谈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洪江教授将从心血管疾病防控、临床救治模式转变等视角探讨老龄化的应对之道。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伴之而来的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大流行。更深入理解老年心血管疾病人群的临床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健康需求,将帮助老年患者实现生存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改善。


洪江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南部执行主任,心内科副主任

临床个人特长:心脏病的急救;内科疑难病症、心血管危重病症的处理尤其是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


高血压呈现“三高三低”特点,老年心血管疾病个体化管理是关键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的普遍老龄化,老年高血压已成为老年期主要疾病负担。在您看来,中国老年高血压有何临床特点?

洪江教授: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中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也将带来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高血压是罹患心脑血管疾病与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总体而言,目前中国高血压患者存在“三高三低”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以及控制率低。中国约有50%以上老年人(6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年龄超过80岁的高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更是接近90%,老年人群高血压整体防控局势并不容乐观。


除了“三高三低”的特点外,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血管弹性显著降低,因此总体脉压差较大(收缩压总体水平较高、舒张压总体水平较低)。其次,老年高血压患者机体调节能力降低,因此血压易受体位、昼夜节律交替、季节变化等影响产生较大波动。如出现体位性高血压;餐后血压偏低,夜间、清晨血压偏高。较大的血压波动程度不仅增加了血压控制的难度,也提高了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害的风险。最后,老年高血压患者通常存在“多病共存”的情况。


对于动脉硬化较为严重抑或合并其他疾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或可由于测量不够准确出现假性高血压的情况,此时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可能出现慢性缺血。此外,患者同时服用针对多种不同疾病的药物,这些药物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引发药物不良反应,这也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带来挑战。


基于以上这些因素考虑,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评估中,临床医生需仔细了解患者病史、饮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情况以及是否精神紧张、休息良好等。在排除假性高血压干扰因素的情况下,通过测量标准血压手段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的综合评估与诊断。只有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总体血压情况,才能更好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将血压控制在对个体而言合理的水平。


结合您的经验,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是什么?如何解决?

洪江教授:个体化管理不仅在高血压治疗中至关重要,在其他类型的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关键地位。临床医生需要考虑到患者通常存在多个脏器生理功能减退或多病共存的情况(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衰、脑梗、肺炎或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正在使用的治疗药物可能种类已经较多,因此针对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用药更为复杂,需要格外谨慎。

总体而言,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我们需在患者全身性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断,权衡获益与风险,并通过个体化方案实现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

图片来源:123RF


老龄化背景下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与服务发展方向



针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目前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与服务可以有哪些演变的方向?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些最新进展?

洪江教授:基于基础科学研究对心血管疾病具体分子机制的不断深入探索,创新医疗器械、治疗药物临床循证证据的不断增加以及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和智能服务正在飞速发展。例如:

  • 对于急性心梗的治疗,过去需要进行搭桥手术,而目前临床医生可以借助微创(如支架介入)或者无创的方法进行治疗;

  • 房颤领域,射频消融技术、微创起搏器、生物可降解临时起搏器的最新应用,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从整体上减少了患者的治疗副作用;

  • 在心脏瓣膜病方面,新技术如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安全、创伤较小,且能够帮助患者恢复;

  • 在心衰治疗领域,当前我们团队正在对心衰的具体发病机制进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个体化医疗”是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如何构建个体化医疗模式让老年患者得到最优化的治疗,加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的管理,能否结合您的经验谈一下目前有何最新探索?

洪江教授:总体而言,创新药物与新型技术的不断研发进展,不断为临床提供了更好的诊治策略。而基于个体化医疗模式让老年患者得到最优化的治疗并加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的管理,有望极大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


当前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就医与出院后的长期管理正随着医联体的构建而逐渐改变,目前我们已经展开的探索包括利用三级医院联合二级医院与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医联体,通过双向转诊以及数据库建设等方式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为患者提供区域协同的慢病综合管理平台。


其次,我们也正在与政府卫生部门以及其他医院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中国人群自己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数据库,以及以信息化为支撑的老年患者管理与远程教育系统,从而更好地指导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并针对老年患者的饮食习惯与运动锻炼情况进行科学指导。


此外,我们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医生也与临床药师、康复师等进行多学科合作,为老年患者开展义诊与科普宣传活动,加强社区老年人群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康复和随访的意识;对于多病共存的老年患者,在观察评估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123RF

“急诊危重病科”的设立提高老年患者综合救治能力



绝大多数医院的急诊和ICU分设,彼此之间虽有协同,但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运行单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的设立,对于老年患者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服务有哪些意义?

洪江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早在2006年就率先建立了急诊ICU一体化的救治模式,并通过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全面轮训,系统培养急诊危重病科专业医学人才。事实证明,急诊危重病科的设立不仅提高了老年患者综合救治服务的可及性,还提高了这部分患者应急救治过程的精细化水平。


此外,借助院内“急诊协调人制度”,急诊危重病科医生可在特定情况下可调动全院所有优秀医疗资源抢救重症患者,这也显著提高了危重患者成功救治的效率。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口普遍老龄化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转变医学救治模式,将单纯的“来院急救”转变为“院前急救预防、院内急救处理、后期康复随诊”一体化、全方位的救治模式,更好地为老年患者提供救治服务。


“全科人才培养”为健康老龄化注入“心”能量



您认为,未来老龄化临床最有希望产生突破性进展的领域在哪里?您对于该领域的期待有哪些?

洪江教授: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伴之而来的可能是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老年疾病的大流行。但是目前在老年疾病的综合治疗领域,全科医学人才相对而言仍旧较少。老年患者往往多病共存,在多个科室分别进行诊治往往会导致治疗效率低下,且浪费医疗资源。

针对这一现状,未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学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如通过院内医生轮岗的形式培养高水准的全科医生,更好的改善老年患者的综合诊治水平。


除老年医学人才的培养外,开发适用于老年患者的健康评估系统以及管理方式优化就医流程、借助智慧医疗建设分析老年患者常见的健康问题、利用智慧穿戴设备更好地监测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通过鼓励老年社区建设改善老年患者饮食与运动习惯、利用互联网平台(如互联网医院)实现线上医疗与线下医疗的结合、借助社区医生进家庭活动提供慢病管理服务等,有望从多个维度为老年患者更好的提供医疗服务。


您认为产业界、医学界、患者群体以及政府各方应该如何高效协同,以更有效地推进该领域的研发及诊疗进展?您认为未来十年健康老龄化领域会迎来哪些变化?

洪江教授:未来10年,在健康老龄化领域,产业界、医学界、患者群体以及政府各方面有必要高效协同,共同推进老龄化领域的进展。

对于产业界或者社会慈善机构,可通过建立投资老年人群能够负担得起的社区,提供老年人群健康养老的平台;医学界需重视培养医学全科人才,尤其是针对老年医学领域的专业医学人才,此外,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相互联动也应成为常态;老年患者群体需转变观点,适应新的形式变化,提高对自我健康的认知,主动改变饮食与生活方式;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老年人群的投入推动健康老龄化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并组织不同的人群助力健康养老体系。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分享在看,传递医学新知